欢迎访问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服务 / 无锡环保科技推介 / 成果展示

滨湖城市湖泊健康食物网重塑与长效调控技术

发布时间:2021-03-01 16:42    浏览次数:来源: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字号:默认 特大

  

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展示

  

技术名称  

  滨湖城市湖泊健康食物网重塑与长效调控技术  

技术领域  

  水体生态修复  

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概况  

  技术来源于国家“十三五”水专项自主研发和优化集成。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已申请国内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7篇。  

核心技术及产品介绍(工艺流程图)

  

  一、工艺流程

  1、主要问题诊断:采用《食物网结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和Ecopath模型评估滨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后的生态系统状况,找到生态系统的薄弱物质循环通路,通过食物网重塑与多营养级生物操纵,重塑和完善复杂食物网结构,促进营养物质的平衡,使生态结构合理稳定。

  2、构建双壳类和腹足类底栖动物群落: 大型底栖动物是维系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功能的重要水生生物。双壳类和腹足类底栖动物的存在不但能提高生态修复的净水效果,而且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3、完善以肉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为主的复杂食物网: 为了有效控制野生杂鱼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必须构建健康的食物网结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投放部分肉食性鱼,以达到促进水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目的;同时投放少量草食性鱼类,以抑制水生植被的过度增长。

  4、生态系统在线智能监测与维护管理: 修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基本平衡稳定后,还需加强维护与管理,主要包括在线智能监测、水生动植物生物量调控、生态系统优化、维护及日常管理等。

  

  二、主要技术参数

  1、采用《食物网结构健康评估指标体系》和Ecopath模型评估滨湖城市湖泊草型生态系统重构后的生态系统状况,确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的主要影响因子,获得食物网重塑的主要方向。

  2、在构建完成的草型生态系统中投放双壳类和腹足类底栖动物,螺类的放养生物量为15~30 g/m3,蚌类的放养生物量为10~20 g/m3

  3、在构建完成的草型生态系统中投放肉食性鱼类以控制小杂鱼种群,乌鳢和鳜鱼的放养生物量为5~15 g/m3,规格为400~800 g/条,配置比例为1:1;投放草鱼以控制水生植被的过量生长,放养生物量为5~10 g/m3,规格为500~1000 g/条。

  4、草型生态系统维护方面:水生植物生物量调控,涉及水生植物收割季节、收割方式、收割比例和收割频率等技术参数。在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季节,每2个月进行一次收割,收割表层20~30%水生植物生物量的效果最佳;在水生植物死亡阶段也需收割一次。水生动物生物量调控,每 2~3年清除80%以上的鱼类生物量。

  5、草型生态系统长效管理方面:主要包括在线智能监测;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湖泊管理保护机制;由管理责任单位根据水质和水草变化情况定期开展日常管护工作;由当地政府建立协调监管机制,定期组织专家考核,实施湖泊管护绩效考核制等。年稳定运行维持管理费约8.98元/m2。  

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无锡市太湖新城置业有限公司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该技术在无锡市尚贤湖水体维护项目中得到应用,并编制了《无锡尚贤湖水环境治理及长效化运维管理实施方案》。项目自20206月完工以来,运行效果良好,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沉水植被覆盖度大于55%,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

  联系单位:无锡市太湖新城置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宏胜

  电  话:15189822168

  E-mail:1439805546@qq.com

  地  址:无锡市太湖新城金融一街国联金融大厦10号楼19层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办公电话:025-86882224  

  联系人、联系电话:汤祥明、13951767106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3号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任美锷、周立三曾先后担任过所长。

  研究所以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为特色学科,瞄准湖泊-流域学科国际前沿,针对我国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方向,聚焦湖泊-流域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系统治理和综合管理等科学问题,开展自然和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流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与调控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发展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引领湖泊-流域学科发展,显著提升解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湖泊资源合理利用、湖泊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流域综合管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先进的湖泊-流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湖泊-流域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国际一流的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研究中心。

  研究所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长期聚焦“湖泊-流域关键过程与多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湖泊-流域系统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与综合管理”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学科领域,着力发展“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湖泊生物与生态、物理湖泊与水文、湖泊环境与工程、湖泊-流域过程与调控、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八个研究方向,满足国家在“湖泊-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估”两个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奠定研究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引领湖泊-流域科学创新发展的地位。

  截至2020年6月,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博士后22人;在职职工中科技人员192人,管理人员29人,科技支撑人员26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5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3人、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