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1. 本站支持IPV6
  2.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服务 / 无锡环保科技推介 / 成果展示

滨湖城市湖泊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与快速稳定技术

发布时间:2021-03-01 16:45    浏览次数:来源: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字号:默认 特大

  

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展示

  

技术名称  

  滨湖城市湖泊水生植物群落重建与快速稳定技术  

技术领域  

  水体生态修复  

技术来源与知识产权概况  

  技术来源于国家“十三五”水专项自主研发和优化集成。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申请发国家明专利3项;已获软件著作权2项。  

核心技术及产品介绍(工艺流程图)

  

  一、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为“物种筛选植物高效精准定植植物群落重建与稳定-集成与示范应用。具体如下:

  1、在对草型湖泊生态系统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湖泊主要植被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2、室内模拟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植株个体生理生态特征、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三个不同等级层次的影响,建立水生植物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评价模式,筛选出适应城市湖泊生境条件的先锋种和建群种;

  3、开展不同培养基质的配比试验,探索适宜滨湖城市湖泊水域典型水生植物培植的培养基质配比方式;

  4、基于所筛选的先锋植物物种与基质配比,通过室内培植与原位控制试验,研发能够在滨湖城市湖泊水域固定植株、改善根际微生境条件并能提高水生植物存活率与种群自维持能力的水生植物优化定植技术;

  5、开展不同水生植物物种优化配置原位试验,通过周期性生理生态指标观测,对比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生植物群落构建效率与稳态水平;

  6、对已形成的水生植物群落开展生物调控原位试验,建立基于生物量控制与生物链优化的水生植物群落生物调控模式与方法;

  7、对形成的不同定植方法、水生植物配比模式等进行原位中试试验,通过水质、植物生长动态、生理生化、群落演变特征等指标监测与对比分析,形成适用于滨湖城市湖泊水生植物快速定植技术体系与方法。

  

wps1

  二、主要技术参数

  1、本技术针对人为干扰过渡、水生植被难以自然恢复的城市湖泊水体,提供了包括物种选择、基质改良、根际微生境营造、水生植物高效定植以及植物群落生物调控等为核心的水生植被修复成套技术方案;

  2、通过尺度水生植物与环境要素耦合分析,明确透明度与水深度比大于0.4是太湖沉水植物存活的前提条件,大于0.65是太湖水生植物生长的最适值;明确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轮叶黑藻属于高磷内稳性,群落稳定性低但恢复快,可作为先锋种;苦草、微齿眼子菜和马来眼子菜属于高磷内稳性,群落稳定性高但恢复慢,可作为建群种;

  3、针对滨湖城市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透明度低、基底环境恶劣这一特殊生境状况,基于“先锋种筛选-基质改良-微生境营造-芽期预培育-原位锚定”等研发理念,系统性构建了适宜滨湖城市湖泊不同生境条件下水生植物精准优化种植技术模式,与传统泥球法或种子撒种法相比,植株存活率可提高2-3倍;

  4、针对城市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光强不足影响种子萌发这一难点,本技术体系通过室内预培育,待种子萌发,苗体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快速定植到目标水体中,显著提高了水生植物苗体的存活率,苦草与狐尾藻等优选物种初期存活率可达70%以上;

  5、多种优选的水生植物物种平均配置,采用40%盖度的初始培植模式,在城市湖泊水体水生植物修复过程中的植物群落快速稳定过程的修复效果最佳。  

应用案例  

  应用单位:无锡市太湖新城置业有限公司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该技术在无锡市尚贤湖水体维护项目中得到应用,并编制了《无锡尚贤湖水环境治理及长效化运维管理实施方案》。项目自20206月完工以来,运行效果良好,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沉水植被覆盖度大于55%,水质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

  联系单位:无锡市太湖新城置业有限公司

  联系人:张宏胜

  电  话:15189822168

  E-mail:1439805546@qq.com

  地  址:无锡市太湖新城金融一街国联金融大厦10号楼19层  

联系方式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办公电话:025-86882115  

  联系人、联系电话:王晓龙、13770668135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3号 

  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任美锷、周立三曾先后担任过所长。

  研究所以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为特色学科,瞄准湖泊-流域学科国际前沿,针对我国湖泊-流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学科方向,聚焦湖泊-流域科学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系统治理和综合管理等科学问题,开展自然和人文要素驱动下湖泊-流域系统格局、过程、机理与调控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发展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引领湖泊-流域学科发展,显著提升解决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湖泊资源合理利用、湖泊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流域综合管理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构建先进的湖泊-流域科技创新平台,培养造就湖泊-流域科学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国际一流的湖泊科学和流域地理学研究中心。

  研究所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长期聚焦“湖泊-流域关键过程与多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湖泊-流域系统演变及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与综合管理”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围绕湖泊生态系统演化、湖泊环境治理、流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学科领域,着力发展“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湖泊生物与生态、物理湖泊与水文、湖泊环境与工程、湖泊-流域过程与调控、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人文经济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八个研究方向,满足国家在“湖泊-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评估”两个应用研究领域的重大需求,奠定研究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引领湖泊-流域科学创新发展的地位。

  截至2020年6月,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258人,博士后22人;在职职工中科技人员192人,管理人员29人,科技支撑人员26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5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8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  

 

 

智能问答

无锡普法

返回顶部